2021年了,我们能用的最好的溶栓药物还是25年前的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小时内恢复血管再通是整个抢救环节的重中之重。


为了达到更高的再通几率、更好的再通效果以及涵盖更广的中风患者,临床急救所用的溶栓药物也是几经更迭。


目前,普遍在用且获得医生较高评价的溶栓药物是名为阿替普酶的第二代溶栓药物(尿激酶和链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


相比尿激酶,上世纪90年底上市的阿替普酶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安全、高效的临床应用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商品名为爱通立的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 图片来源:网络



也正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一年一度的国际卒中大会(3月17日-19日)上,被寄予厚望的替奈普酶便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替奈普酶是在阿替普酶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工程改造的第三代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除了更加安全、高效外,价格也更便宜。


根据美国相关数据显示,阿替普酶50mg需要4400.18美元,替奈普酶50mg的价格则为5861.87美元,两者相差仅1461.69美元。


而在用量上,0.25 mg/kg标准剂量的替奈普酶仅为阿替普酶的三分之一多一点(阿替普酶的标准用量为0.9 mg/kg),孰贵孰便宜,一目了然。



此外,替奈普酶在使用上也更为便利。


通常情况下,阿替普酶需要长达1个小时的持续给药时间,而替奈普酶可在10秒内完成“团注”。


团注又叫一次性注射或集团注射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某一剂量的药物快速注入静脉的注射方法。该注射方法,常用于CT对比剂(又叫造影剂)的注射,以便给药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


能够实现团注的替奈普酶,一来避免了一边转运患者、一边输液的不便情况的发生;二来也更能满足当下,尤其国外疫情防控的需要。


  团注还意味着更短的准备时间,不需要开通和维护第二条静脉通路,也不需要静脉输液泵   | 图片来源:tu chong



为此,替奈普酶是否已准备好用于临床并开创一个全新的药物溶栓时代便成了重点探讨的话题。


本届大会也邀请到了替奈普酶研究领域的四位大咖,Jeffrey Saver、Patrick Lyden、Shelagh Coutts和Steven Warach教授。


尽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综合卒中中心主任Jeffrey Saver明确表示替奈普酶已符合新药投入常规性临床应用的所有标准(新药常规性临床应用标准共有9条,通常情况下符合5-7条便有进入临床的可能)


来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Steven Warach教授也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应用替奈普酶的成功经验,但另两位教授却坚持认为与替奈普酶相关的研究与应用数据还不足以支持FDA批准其用于临床。


  替奈普酶研究领域的四位大咖。另两位教授分别来自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下左)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下右)   | 图片来源:国际卒中大会


在之前一篇题目为不需要做临床试验的纳豆激酶,做的临床试验堪比新药上市的文章里,我已指出新药上市必然要完成I、II、III期临床试验。


替奈普酶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是,其II期临床试验所呈现出来的研究结果往往都很乐观,但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却令人堪忧。


首先是缺乏大型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更无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据,其次是在已完成的III期临床试验中不乏失败的例子,有的更是显示替奈普酶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Ⅲ期临床试验的作用在于进一步确证某个新药的治疗效果与安全大小,相比Jeffrey Saver教授所说的常规性临床应用标准,这个才是新药能否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金标准。



替奈普酶的临床研究开始于2010年前后,距今已有12年时间。


虽然“历史悠久”,现有资料也亮了替奈普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希望之灯,距其真正应用于临床需时日(所以,目前能用的,最好的溶栓药物依然还是阿替普酶)


至于所谓的药物溶栓新时代,更多的只是一种打前站式的概念炒作。


毕竟,脱胎于阿替普酶的奈普酶,虽然更加安全、高效,但也只是”更加“而已而终究摆脱不了溶栓药物固有的局限。



所以,与其盼望药物溶栓新时代的到来,还不如做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更何况,溶栓药物再好,也有个中风发作后能否及时识别并在第一时间赶到或被送到医院的大前提······










参考资料:
https://news.medlive.cn/neuro/info-progress/show-138564_100.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23/00/61039441_968367214.shtml






 封面图来源:网络

扫码关注,一起探索神奇的纳豆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