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有“毒”,避免被消极情绪感染
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与其说是离不开手机,不如说人们已离不开社交软件,离不开与其他人及时沟通联系的桥梁。于是,在地铁上、公司里,在午餐时间和深夜里,手机无时无刻不在你我手边。我们一遍遍刷着朋友圈、微博,深受着网络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的影响。
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与其说是离不开手机,不如说人们已离不开社交软件,离不开与其他人及时沟通联系的桥梁。于是,在地铁上、公司里,在午餐时间和深夜里,手机无时无刻不在你我手边。我们一遍遍刷着朋友圈、微博,深受着网络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的影响。
就像所有的自媒体人所熟知的文章发布时间定律,一般晚上发布文章最容易吸引用户的阅读。这是因为这一时间段是人们最空虚的时候,想要跟身边人联系,而各种地域、时间的限制导致我们经常独处,于是,社交网络成为填补空虚的最好工具。而朋友圈刷的多了,我们不仅没有感到快乐,反而负面情绪更多了。
这不是说微博、朋友圈就不是一个好的社交场所,而是因为上面的新闻、热评等戏份太多。“戏”一多起来,我们自己的情绪也深受感染,有时我们还不自知。刷个微博、朋友圈,会被里面的内容严重“带偏”。实际上,社交网络对情绪和个人观点的冲击和重塑,其威力之大,可能你根本都没发现。
更可气的是现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我们都知道,许多的互联网产品都自带网络算法,根据你上网买过的东西、点的赞、留的言来自动推送给你所谓“你可能喜欢”的相关资讯。如果用在帮我吧智能客服平台,这种推送会给我们想要的客服答案会很受欢迎,但是推送新闻资讯时,这种看起来“智能”的为客户找想的功能了,实则是“自作多情”,导致我们不能浏览全方位的资讯。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标题党”和色情的游戏广告诱骗大量的用户点击,也助长了这股网络情绪风暴。这些内容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可以吸引大量流量,符合当今网络媒体“流量为王”的赢利模式。然而阅读量高的偏激思想却扼杀了许多边缘的创新理念。许多媒体也对此不满,纷纷抱怨媒体同质化现象。
最近《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的研究指出,社交网络上普遍存在情绪传染现象。有人可能认为,每天刷微博、朋友圈的时间毕竟不是太多,我们仍然活在现实世界,但其实社交网络会有选择性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PNAS的研究人员指出:情绪状态能过通过情绪传染的过程在人们之间转移,因此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带有他人的情绪。他们研究了689 003名英语为母语的Facebook用户,在实验中故意减少他们朋友积极、消极贴子的数量。结果显示,他们会受到这些贴子的影响:看到朋友的消极内容少了,他们也会少发消极的内容,多发积极的内容;而看到朋友的积极内容少了,他们也会受到影响,少发积极的内容,多发消极内容。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这样。想一下,你会不会因为一个喜欢的人发布了一条消极的状态,你自己也会不开心一整天?你会不会看到社交网络的心灵鸡汤文章而哭得一塌糊涂?你会不会因为网上热议的暴利、骚乱而变得异常气愤?这些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更有甚者会带偏你的生活轨迹,给你的生活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
所以,刷微博、朋友圈需谨慎,严防自己被作者带偏,带有批判性去阅读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在虚拟社交网络中的时间,毕竟现实的工作生活才是最精彩最真实的。去找一下你的朋友同学聚会吧,或者自己专心做想做的事情,看书、打球、做家务,这些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