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贝回家 微信发挥正能量

昨日,本报刊发消息《男童失联引全城微信搜寻:昨晚已回家》,消息见报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昨日,本报刊发消息《男童失联引全城微信搜寻:昨晚已回家》,消息见报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失联男童杨洋以及其父亲杨建军的相关信息,在微信上都详细介绍,这个苦难的家庭更是牵动了众多微友的心,所幸杨洋遇到一位好心阿姨,而这位阿姨正是看到了微信后才得知杨洋就是那个失联男童,随后将其安全地送回家。其实,在微信上发布找孩子信息、打拐信息、安全提示信息已经十分常见,微信俨然成为保护孩子安全的另一种手段。如何让微信发挥正能量?如何使微信更可信?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近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内看到一则信息,是一位妈妈张贴的一份“告全体家长书”,她写道:自己在10月14日晚上6点左右带儿子走出幼儿园门口,突然走来一名中年妇女,推销周末的课外培训,随后便提出做一个小游戏,孩子脱开了她的手,这时又有一名中年妇女走过来,一起拉着孩子。她忽然意识到让孩子离开自己很可能有危险,便立即断然拒绝,拉回孩子,两名中年妇女见此立即离开。这位母亲很后怕,如果孩子在某一刻离开她的视线,如果附近停有已经发动的汽车,如果孩子被带走,自己想追都来不及,所以她总结经验教训,提醒所有家长看好自己的宝贝,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随后,这条微信被众多微友转发。

  另外,近期还有一则微信也得到了不少微友的关注,内容是提醒家长,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有车辆途经校园门口,假意剐蹭孩子,随后提出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有老师和家长发现情况不对,及时拉回孩子以免丢失。虽然这则微信没有具体指明发生地点和时间,查无实证,但还是在微信朋友圈内被疯狂转发,很多人的出发点是提示周围的家长朋友注意孩子的安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让很多家长提心吊胆,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有些担心。

  找孩子信息都是真的吗?

  10月20日,家住赛罕区公务员小区的刘燕杰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天都要多次刷微信,也十分关注微信朋友圈内关于找孩子的信息,如果看到这样的信息,她都会转发,虽然无法核实,但是她认为万一要是真的,多一个人转发就多一份力量,宝贝回家就多一份希望。据她介绍,前一段时间,她就转发了朋友圈里一则找孩子的信息,内容是一位老人带着一名小女孩在一家超市门口乞讨,小女孩有五六岁的样子,老人衣衫褴褛,而小女孩却穿戴时尚,十分可疑,并且配有一张现场照片,还有发现者的联系电话。刘燕杰为此深信不疑,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内进行了转发。但是随后几天她发现,这则信息显然是被加工过的,联系电话也打不通,还有人在微信上辟谣,称经警方确认,老人和孩子的确是祖孙关系,不存在拐卖现象。

  刘燕杰对记者说:“得知这则信息是假的,说实话我心里挺不舒服,感觉自己也传播了假信息,影响不是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作为微友,我们无法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假,只是凭着一份爱心和社会责任进行了转发,希望尽己所能让走失的宝贝早点回家。”

  微信打拐成新手段

  当然,微信在寻找走失孩子的事件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住南二环天骄花园小区的李丽君告诉记者,她就亲身经历过一则通过微信找到孩子的事。她告诉记者:“我记得好像是去年,就是我们附近的一户居民,孩子走失了,父母到处张贴寻人启事,有居民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信息,很多人转发,最后找到了孩子,是被别的小区保安收留并照顾,可见微信发挥的正能量不可小觑。”

  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一种打拐的新手段,虽然目前首府还没有专门的打拐微信平台,但是一旦发生孩子失联的事件,很多爱心微友都会及时转发信息、提供相关线索、关注事态进展,让正能量在城市中涌动。记者查询到,今年5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打拐办就开通了“龙江打拐”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被拐妇女、儿童家人与公安机关之间点对点的直接联系,促进了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为营造全社会关注反拐工作的良好氛围提供了必要条件。

  高科技保障孩子安全

  保障孩子的安全,不仅需要家长的照顾、社会的关注,借助高科技手段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确定孩子是否安全已经基本实现。

  记者了解到,一款名为“电子学生证”的学生追踪手机专利发明近日亮相青城。据介绍,“电子学生证”是一款学生智能卡片追踪手机,手机设有亲情按键快速拨号;GPS、LBS快速定位,掌握孩子行踪;远程监护,SOS紧急求救等功能。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软件查询孩子所处位置,也可以对孩子所去过的地方进行足迹回放。

  记者还了解到,借助高科技手段防止孩子走失,一款360儿童卫士手环也受到不少家长的欢迎,产品外形为介于手环与手表之间,手环内部装置了专业级的GPS芯片,有随时定位功能。家长需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软件,只要通过手机向手环发送一个命令,就能知道孩子的位置,并能查找孩子某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

  儿童少女失联可随时报警

  近日,由赵薇、黄渤主演的电影《亲爱的》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这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寻找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电影播出后,有人提出疑问,孩子走失多长时间可以报警?是否需要满24小时才能立案?

  对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队长麻佩君介绍:“目前,法律和警方都没有关于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的说法,家长们不要偏听偏信。从2009年4月起,公安部就启动了打拐专项行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其中规定,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少女失踪报案的,公安机关应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查工作。”麻佩君表示,根据以往的案例来看,面对孩子走失,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先发动亲朋好友的力量进行寻找,甚至是微信、媒体等,找不到后才会想到报案,这是不正确的。如果发现孩子少女失联,应该第一时间报案。

  共同打击网络谣言

  今年7月,由内蒙古自治区网信办、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发起,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多家媒体共同参与,新浪内蒙古负责搭建的内蒙古首个网络辟谣平台正式启动。首批加入到内蒙古网上辟谣平台联盟的媒体包括《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新闻网、《北方新报》等10家媒体。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网信办了解到,建立网络辟谣平台主要发挥了3个功能:求证功能,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谣言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求证,达到早止谣;发布功能,逐步把该平台打造成为内蒙古网络辟谣的新闻发布厅,汇聚全区最全面、最及时的打击网络谣言信息,发布内蒙古查处传播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举报查询功能,目前已经开通了谣言举报入口,网民随时可以举报网络谣言。

  10月20日,记者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了解到,为了帮助家长们找回自己的宝贝,该组织有专人对网络流传的信息进行鉴别,并将虚假信息整理发布。

  从孩子走失反思教育方式

  12355心理咨询专家姜艳波:难以承受挫折和压力是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他们无法面对和接受挫折,当压力袭来时,他们便以不计后果的出走来逃避现实。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所以他们才会选择离家出走。

现在有很多家长,当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后,才追悔莫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平常家长除了要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首先要观察了解孩子的性格,尤其自己孩子属于内向型性格,一定要注意平时孩子的一举一动;其次,要让孩子树立信心,敢于面对挫折。家长要教给孩子处理一些突发事情的方法,同时要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上的关怀就够了,却常常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家长要注意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和理解;最后,要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还要多给孩子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励志书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微信,在不少人看来,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刷微信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但就是这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递着正能量:帮助走失的孩子回家、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帮助生命垂危的患者寻找稀有血型、帮助瓜农推销西瓜……一则则微信,让爱涌动青城,让爱感动青城。小来想说,作为微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微信,正确使用微信,不偏听偏信,不以谣传谣,让微信成为这个城市爱心接力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