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选择题 是用户体验还是企业利润至上

“你觉得微信是什么?”这是张小龙在被问到“微信是什么?”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一个回答,也是对自己的提问。

“你觉得微信是什么?”这是张小龙在被问到“微信是什么?”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一个回答,也是对自己的提问。



如果这个问题被放在3月31日,还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工信部部长苗圩这天说,“运营商要求微信收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透露已经要求运营商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交,而监管“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



腾讯方面对《第一财经周刊》否认了目前有微信收费的计划。就腾讯而言这似乎很好理解:作为基础服务和开放平台,直接对用户收费可能是一种在中国最不好的用户体验—尽管这是一种最简单和明晰的商业模式。



而微信的问题就在于此。同作为中国用户最多、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战略产品,微信正极大地改变着中国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而再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已经拥有3亿用户的产品,不太可能迟迟不明确部署自己的商业化—这是你可以在微信前面贴上的一个复杂标签。



一位张小龙身边的朋友透露,在2012年八九月份,在腾讯中高层和投资圈中,第一次传出了“在微信上做游戏的机会来了”的消息。但当时的张小龙很快就否认了这种说法,他对其他人说“微信不会做游戏”。



“去年12月我去广州找张小龙,想谈谈游戏合作。当时张小龙并没有明确计划,不过推荐我可以试试公众账号。”磊友科技联合创始人赵霏说。磊友科技是中国较早开展HTML5网页游戏研究的公司之一。



张小龙的理由在于,游戏还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的范畴,并且对生态可能具有破坏性。



这是在过去两年,张小龙以及整个微信团队给人的最大印象,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产品中。“通常来说,我们不会提前两个版本来想;另外,我们即使计划了下一个版本要做的事情,可能这个计划进展到一半,就把它又改变了,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一次采访中,张小龙曾经这样说。



他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团队保持敏锐度,感受到普遍的用户需求在哪里,然后能找到当前最应该去满足的这个需求。他其实是更想通过洞察这些需求,最大限度地摒除人为规划而决定微信产品走向的可能性。



腾讯广州研究院在2013年2月5日发布了4.5版微信。在此之前,它陆续拥有了语音留言、摇一摇、查找附近好友、朋友圈、视频通话等功能。比起最初仅能发送文字和图片的版本,微信已经变成一个通讯功能强大,并且有很多扩展功能的应用平台。



微信用户从1亿增加到3亿,只不过用了一年时间。即便从微信第一个版本发布的2011年1月21日算起,整个过程也仅仅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就用户的广泛程度和业界的话题性而言,微信产品的英文名倒是很适合用来总结这个现象: WeChat。



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此前有些理想主义的微信团队没有遇到过的。微信在用户规模上远远超出腾讯近年来的其他新产品,更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标签,使集团上下对此寄予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带来的冲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好是坏,现在还很难说。



管理层所决定的微信游戏计划,并不在微信团队最希望开放的那一部分功能中。但对于马化腾而言,除了保护微信团队的独立性,他还需要考虑一部分更现实的问题,比如腾讯的股价,已经从285港元跌倒了235港元。



在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也说,“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和活跃度,我们将逐步找到通过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创收的机会,收入也将随之增长,进而解决营业利润率的问题。”当时,汇丰银行分析师对于腾讯的营业利润率“何时能够稳定”表达了一点担心。



微信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营游戏业务—这是迄今为止腾讯最有效的用户变现手段。



但关于游戏业务的取舍,还不是微信要做的唯一一道选择题。



车托帮和路况电台,这是两个接入微信开放平台、获得地理位置和语音接口的应用。它们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接入微信虽然可以帮助用户在微信上实现更多功能,但还不能直接带来用户。比如车托帮,用户在微信中反馈路况信息,其后台接收后就能用在微信应用以及自己的App中。只有用户使用量大了,才能对这个产品本身的内容完善有帮助。微信目前还不是一个推广和营收渠道,更像是一个帮助开发的平台。



2012年3月,微信开放平台开始尝试,在公众账号中试行“自定义菜单”。这一功能允许开发者在公众帐号中根据需要,添加更多功能,比如支付或者跳转链接等。但目前这一功能仅仅面向部分知名的、非个人运营的公众账号。



也有部分开发者,对在微信开放平台上接入HTML5网页游戏进行了尝试。赵霏统计说,其运营的公众账号“手机网页游戏”日活跃用户1500人、日均PV(页面浏览量)为4000左右。这个数据在他看来并不理想。



对于API开放的种种谨慎,体现了微信团队的小心。这种谨慎避免了微信重蹈新浪微博的覆辙:由于营销账号、水军的泛滥,有价值信息量的降低,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这种小心,也与腾讯内部高昂的热情相反。自微信成长为用户过亿的平台之后,腾讯各个业务内部对于微信用户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2012年年底,腾讯生活电商部开始面对线下商户群体,在其微信公众账号中推出会员卡功能。商户可通过会员卡,向用户推送优惠信息并管理客户关系。



生活电商部隶属于腾讯电商控股公司,旗下微生活部门过去负责QQ美食,现在则负责微信会员卡相关工作的线下O2O推广。在这个跨部门的合作链条上,还有财付通的支付环节。财付通在去年宣布,用户利用微信可以扫描线上线下商品的二维码,直接在手机上支付,不过这一功能与微信会员卡眼下还没有实现整合。



“张小龙更多想的是,在传播时怎样能不伤害用户。”生活电商微生活经理耿志军说,“我们在小心翼翼地保护微信的环境,不能摧毁它。”



尽管微信上的“微生活会员卡”是张小龙最初同意“放进来的”,但也不得不暂时砍掉很多功能,比如更多的入口以及朋友之间的分享。在电子商务链条上,这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做法,只是张小龙必须为微信考虑更多。



现在,回到开头电信运营商与微信的争执。“信令”问题被一度争论:由于微信随时在线的特点,它必须时时向网络发送信号,以确定用户是否保持在线。按运营商的说法,这种数据会消耗运营商相当大的网络资源。这也正是在3G网络上存在技术缺陷、大部分用户仍在使用2.5G网络的中国移动,最激烈反对微信的原因。



但“信令”远不是问题的核心。运营商真正担心的是微信的基础功能,它直接影响了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通话业务,甚至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可以表现出来。



这道数学题很简单:1M流量可以容纳接近1.9万字。在同样流量内,可发短信253条,或者进行15分钟左右的语音通话。不考虑套餐而按照标准资费计算,1M上网流量只需1元钱,而253条短信通常则需要20元。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用户流量对运营商而言原本是越高越好,但在用户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如果不能从这种规模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按照电信行业人士的说法,运营商长久以来对上网流量的简单划分和管理,错过了可以在其间获得收益的机会。它与相应的后台计费、管道规划等,都有着直接联系。



《第一财经周刊》从投资圈获得的消息表明,在3G网络技术较为完善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区分流量价值”的试点已经在进行。在这种体系内,不同价值的流量将实行不同的计费标准。被列入特别计费的不仅有微信,也包括唱吧这样的应用。



这些消息都没有被正式宣布,它们仍处于谈判之中。



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外界看到的是小心翼翼。“微信到底是什么?”,这是微信团队和整个腾讯管理层,在3亿用户的种种需求面前,还没完全想明白的问题。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