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成瘾
如今,不但是在大街小巷、公交车上,甚至是在家里、在饭桌前甚至在床上,满眼尽是“低头族”,不少人沉浸在微信的世界里忘乎所以,被冠名为“微信控”。难怪不少亲人朋友都感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沉迷刷屏,夫妻、亲人之间没有交流,懒得倾听,手机已俨然成了“第三者”。
如今,不但是在大街小巷、公交车上,甚至是在家里、在饭桌前甚至在床上,满眼尽是“低头族”,不少人沉浸在微信的世界里忘乎所以,被冠名为“微信控”。难怪不少亲人朋友都感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沉迷刷屏,夫妻、亲人之间没有交流,懒得倾听,手机已俨然成了“第三者”。
“微信控”的产生,正成为最新、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他们整个人被手机“俘虏”了,吃饭时捧着,坐车时拿着,如厕不离手……微信似乎构成了整个生活,一切的交际与消遣都可以在微信上实现和达成,手机上的消遣和“聚会”几乎占据了所有闲暇时间。日复一日地“晒”和“刷”,仅仅是社交方式的转变吗?“狂刷”与“滥晒”的出现,背后是怎样的心理诉求?
微信成瘾
在刷屏中犯病
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了,如果不时时瞄一瞄手机里的微信、微博就会心痒……可是,就在你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的时候,它却在悄悄地损害你的健康。
伤害1:视疲劳
现在,随处可以看到拿着手机的“低头族”,他们或是在刷屏看微信,或是在手机上煲韩剧。然而,双眼老盯着巴掌大的屏幕,眼睛不疲劳才怪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科副教授杨晓指出,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很大。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眼部睫状肌处于调节紧张的状态,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调节痉挛,更容易导致视疲劳。看手机时间一长,手机里的字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的表现,是由视疲劳所致的。
其次,手机的屏幕色彩鲜艳,而且亮度过高,在玩游戏、煲剧时精神高度集中,闪烁的光线造成视网膜视细胞及大脑中枢的过度刺激,更容易引起视疲劳。而且小孩子玩手机时,姿势也会很随意,趴着、躺着、侧着,这样的姿势会令双眼的焦距不一致,出现双眼配合方面的困难,可能引起双眼近视度数不一,甚至斜视。
此外,玩游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屏幕,不自觉间,眨眼频率会显著减少,使泪液蒸发过多过快,造成眼干、眼涩等问题,导致“干眼症”,这些正是眼睛过度疲劳的表现。在临床上,将长时间操作电脑、手机等视频终端引起的视疲劳称为“视频终端综合征”,重者还会引起重影、视力模糊,甚至头颈疼痛等并发症。
伤害2:腱鞘炎
在手部某些肌腱的外面包着一层纤维组织,称为腱鞘。它具有维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的功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副教授唐勇说,整天捧着手机,沉迷于发微信、玩游戏,长时间、快速、频繁地用手指在屏幕上做点、画、拨等动作,易引起手指、腕部的肌肉和关节过度疲劳而受损,最终引起腱鞘发炎。因为当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做重复、过度活动时,肌腱和腱鞘频繁发生摩擦,导致水肿、纤维性变,活动时会引起疼痛和运动障碍。
出现腱鞘炎尤其需要注意,因为腱鞘炎除了疼痛,还会导致关节发育畸形,长期指间关节固定于屈曲位,可导致关节囊挛缩。
唐勇指出,不管是发微信、发短信还是打游戏,10分钟左右就必须休息一下,改变姿势。可以旋转手腕两分钟,这样就可以运动腕部肌肉,恢复血液循环。如果已出现疼痛,可以通过热敷进行理疗。
伤害3:颈部肌肉慢性劳损
玩手机的都是“低头族”,脖子耷拉过度,身子不自然地弯曲、颈部越来越前倾,这使得颈部胸锁乳头肌随之不断向前拉伸,长时间过后就会处于慢性充血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压迫椎动脉而诱发颈椎病,造成慢性劳损。
我们知道,颈椎有生理弯曲,如果没有生理弯曲,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这被称为颈椎反弓,这常常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长时间上网或低头看手机,都会牵拉颈椎,导致正常的生理曲线变形,甚至反弓,最后导致颈椎病。
伤害4:影响睡眠
很多人在临睡前喜欢在床上玩手机,上网、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玩手机就好比婴儿在睡前要喝奶一样,成为一种睡前习惯。然而,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却指出,睡前玩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因为手机屏幕发出的强光线,对人体褪色素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据研究,在床上看手机会令褪黑素生成总数减少22%。而一旦人们的褪黑激素受到了抑制,直接影响的便是人们始终处于浅睡眠,甚至大大减少了人们的睡眠时间。
张斌说,如果经常地、长时间在床上玩手机,还会导致入睡时间的推迟。比如,平时11点能入睡,因为玩手机可能12点还未入睡,而真正入睡的时间有可能推迟到凌晨1点。这就打乱了人体的生物节律,导致失眠的问题出现。(张华)
微信控
在亲近中疏离
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很久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发微信、语音、自拍、刷屏,心不在焉!
微信除了让交往更方便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关注与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姜美俊博士认为,微信之所以流行,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如见面、电话等,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便捷了;其次是使用面更广,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更及时,而且是免费的。
微信除了让交往更方便之外,它还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现在,邻里之间即使住对门都未必认识,实际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却非常远。这往往让人失去了认同感。而微信却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解决了都市人现在人际交往缺乏的问题,一刷新朋友圈,认识的、熟悉的人在上面发着各种生活日常,给别人点“赞”和接受到别人的回复,就跟平常碰面打个招呼、聊两句一样,满足了人们渴望被认同的需要。微信的各种群和朋友圈又能够增加认识的人之间的社交往来,甚至给不熟悉的人相互接纳和认同的平台,在网络上营造了一种人际关系活跃的氛围。
“狂刷”源于逃避孤独
人们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互动,让自己与朋友更加贴近,以驱散自身的孤独感。
不过,任何事物都应注意有度,一旦过度,问题就会产生。就拿微信来说,当“狂刷”与“滥晒”出现的时候,微信控也就随之产生。人们天生有被关注和被认同的需要,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成就感。即便是普通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他们的表现欲甚至是出名的欲望,都因为微信这个平等的平台而获得满足。
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表示,“狂刷”源于人们的空虚和渴望交流。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害怕孤独,但现代社会造成的隔阂,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忙碌的生活让人“孤独”的时间越来越多。当微信或其他网络社交软件营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时,“孤独”会促使人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里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且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互动和链接,让自己与朋友和熟人更加贴近,以驱散自身孤独感。
“我们看的不是微信,是避免寂寞”,有人这样说。“我无聊的时候就看微信,这样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有人那样说。
韦志中表示,当代人的生存需要基本不再成为问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微信控”们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们的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自己这些高层次的需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奇心,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在微信自由的环境里,人们平时被制约的偷窥别人的好奇的本能,和主动吸引别人的本能,又得到支持和放大。
“网络成瘾”向成年人蔓延
“网络成瘾”原来多与少年儿童挂钩,但随着“微信控”的产生,已经让这种瘾蔓延到成年人群中。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成瘾呢?才算过度呢?
“网络成瘾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可获得性;另外一个是人格特征。”姜美俊表示,并非所有人都会网络成瘾,但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舒服时,甚至不惜与亲戚朋友反目还是要达到这种目的,具有强迫性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是网络成瘾了。微信是一种社交软件,但同时也是以网络为平台实现的,别以为只有玩游戏玩得不能自已时才是网络成瘾,如果早上起床不刷微信就不舒服;当朋友圈没更新时,就不断一遍遍地刷新;每件事物都要拍照上传朋友圈时,就不得不警惕是否有成瘾的倾向。
姜美俊提醒热衷于微信的人群,尽管网络的便捷为你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上也更容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容易互相了解和无所不谈,但网络上的交流实际上是剥夺了人们面对面正常交流的机会,对个人成长、交流能力的锻炼都无益。尤其是现代社会,有社交焦虑的人群逐渐扩大,网络社交的出现在一方面似乎缓解和帮助他们解决社交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能解决社交焦虑的问题,必须在现实中克服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