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米微信不同 巨头的可穿戴战略可以这么玩

每一家公司心中都有一个庞大的平台梦,不仅想统计用户的运动数据,还想包括用户饮食和能量摄入等更多数据。

每一家公司心中都有一个庞大的平台梦,这些公司不仅想统计用户的运动数据,还想统计更多的包括用户饮食和能量摄入数据。

智能手环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多类型运动监测和能量摄入统计外,还附加了更多与手机互动的功能。不过这边79元的小米手环和99元的 bong II 智能手环在很认真的打仗时,大洋彼岸那边谷歌苹果已经透过智能手环和其他设备、个人信息等,构建一个更庞大的智能健康平台了。



谷歌和苹果的蓝图完全不局限于运动统计。两家分别发布 Google Fit 和 Apple HealthKit ,能统一多个运动手环产生的数据,另外还能接入更多设备包括心律仪、体脂仪和睡眠检测仪等更专业的医疗性检测设备的数据。通过包括手机在内的多平台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健康建议和指导。

Google Fit 和 Apple HealthKit 的诞生意味着你的数据将被接入更庞大的平台,除了运动数据和一些基础的营养学建议,以及个人曾经的就医记录和服药记录,未来还可能提供这些数据以供更多医生和医疗厂商参考和使用。在美国,传统的医疗健保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健保公司会拥有你所有的医疗记录,帮助任何一位医生快速了解你的身体情况,而这一系统的"数字化"将带来更大的变化。



从两家的发布会上看,建立智能手环数据平台、统一食品能量数据似乎并不艰难,俩巨头也并非想自己做硬件,从市场上分一杯羹。真正的野心在于把健保和健康智能化,并且构建一个庞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智能健康才是谷歌和苹果的下一个主战场。这点从两家公司分别与健保公司构建合作关系可以看出。苹果甚至与在美国市场占有率51%的 Epic 医疗信息公司合作,未来将能即时跟踪超过半数美国参与健保人群的数据。

平台梦也同样在最早的智能手环 Jawbone UP 上构建,除了运动监测系统,还认认真真地建立了一个食品热量数据库。这样在收集运动数据的同时,还能通过输入食物来预测摄入热量与消耗热量的水平,更直观的了解身体能量消耗变化。

目前美国最大的健康数据平台 MyFitnessPal 的创始人兼 CEO Mike Lee 就表示:"智能健康的目标是通过收集更多数据,帮助用户通过手机 App 等最容易接触到的方式,调整用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水平。数据越多,就能帮助用户构建更庞大的蓝图,为自己未来的健康状况做规划。"

同样,包括 Fitbit, Misfit 等公司都试图把食品监控纳入 MyFitnessPal 。这个能够统计运动数据和能量摄入的平台,不仅能同步多个手环产品数据,还能提供由专业医师提供的营养学建议。别忘了,在收集运动数据的同时,用户(尤其是吃货)还会很乐意上传自己的饮食等能量摄入信息。目前通过 MyFitnessPal 应用的统计,能给美国人每一餐的饮食项做排名,有兴趣可以参照下表(每餐前五名食材):

早餐:美式咖啡;脱脂牛奶;低脂牛奶;煎蛋;草莓

午餐:黄瓜;菠菜;草莓;生菜;萝卜

晚餐:米饭;鸡肉;橄榄油;黄瓜;洋葱

小食:草莓;苹果;香蕉;淡奶茶;脱脂牛奶

至于这样的饮食项排名除了能帮助用户衡量自己的能量摄入水平外,还有可能帮助餐饮公司做菜单和菜品考量。如今在美国,连锁餐饮和加工食品已经被要求写出配料表和营养成分(包括热量值),这一数据的智能化将进一步帮助用户控制饮食,甚至帮助餐饮行业寻找新的商机。



转眼国内,不论是微信还是小米乃至bong,其平台化都是刚刚起步。微信也认认真真做了个智能平台,希望把手环上检测到的数据做统一的量化,提供信息参考之外,更加入了好友分享、比拼等功能。除了基础的运动数据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数据收集,显得信心有余实干不足。

平台化的野心不仅仅是联合更多的厂商,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用户需求,提供充足而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建议。在这一道路上,智能健康的平台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